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求浴火而后新生

德国联邦政府给予鲁尔区矿业的补贴从1998年的47亿欧元将逐年降低到2005年的27亿欧元。今天,鲁尔区官方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削减政府补助的过程被拖得太长。而德国经济界认为,在改造老工业区的过程中,尽管不能追求一步到位以导致“政治上的危险”,但也应该在改造的开端就确定取消补助的最后期限。

鲁尔区仍然在继续努力地转型,就像上了年纪的老者硬逼着自己去学跳现代探戈舞。但是,错过了经济繁荣后期的末班车之后,鲁尔区的现今转型在被动之下举步维艰。当地政府也挖空心思,力图吸引新兴产业在鲁尔区落户。德新社驻多特蒙德记者波瑟尔介绍说,转卖了钢铁和煤矿设备的多特蒙德就打算以物流、电脑信息和微电子技术作为当地新的产业目标来发展。

九十年代,鲁尔区和北威州政府促成了当地两家大型化学企业德古萨和威巴的合并,以此推动尚有一线生机的化学工业。为了吸引多来自美国的化工企业投资,州政府采取了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政府资助和灵活招工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德国经济整体大环境和目前的经济萎缩,给鲁尔区经济转型带来新的障碍。州政府吸引投资的计划如石沉大海,根本没有获得海外企业的响应。六年来仅有九家公司来此地投资建厂,带来了屈指可数的一百个就业机会。最后州政府不得不承认,引进外资失败原因在于德国居高不下的税收、人工和能源费用,这些不利因素完全抵消了政府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吸引不了海外投资者。

一个成功转型的例子是总部在杜塞尔多夫的曼纳斯曼公司。这家传统生产石油管道等产品的德国制造公司,在九十年代转型成为德国电讯业第二大企业。2000年,这家公司被英国电讯公司沃达丰强行收购。尽管德国经济界对本国企业划归外国公司麾下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公司转手之后,当地的就业机会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从这个角度上看,德国企业界也普遍认为,曼纳斯曼是传统企业向新兴行业转型成功的典型。

发展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行业也成为鲁尔区转型的重点策略之一。可叹鲁尔区本身没有太多天然旅游资源,最后挖空心思地把眼光投到了那些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大批工业化物产。政府投资鼓励当地大批工矿改造成历史文物,形成风格独特的一个个工业化历史博物馆,试图以此带动旅游服务业。

埃森煤矿在1984年因入不敷出被迫停产,北威州政府没有拆除占地广阔的厂房和设备,而是买下了全部的工矿设备。2001年北威州政府的申请成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埃森煤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个至今保留完整的工矿,成为了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模板,当年的冲压车间被改造成鲁尔区最有品味的餐厅,昔日的厂房也被出租给艺术家,摇身一变成为设计中心和大小的音乐厅。

尾声

我和鲁尔区联盟威拉莫夫斯基主任的会谈就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场所:坐落在埃森市中心柏林广场的音乐剧剧场。谁曾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工业区,在大批机器停止转动后,工厂的制造车间被改造成上演流行歌舞剧的大型剧场。走进剧场大厅,当年车间内那些巨大的铁铸房梁之下幕启幕又落——现代和历史的交汇让人感慨万千。不过,德国新闻社多特蒙德记者伯瑟尔坦白地说,鲁尔区开拓工业文化旅游的这个项目至今还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而在2003年3月,多特蒙德的那家绝对是世界一流的——但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建起的——练焦厂被一家中国公司买下后,被拆除运往中国山东。在这之前,克虏伯公司在多特蒙德的一整座钢厂也被迁往中国的马鞍山等地。除了惋惜之外,鲁尔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当年几代人赖以生存的矿山钢厂被运往他乡异国。

就在这次采访之后,我在鲁尔怀旧论坛里看到一条留言: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德国人四处打听,请求网友能够给他多提供一些家乡厂矿被卖到中国的信息。不知道他是打算在家乡的“废铜烂铁”里寻找商机呢,还是想借此凭吊鲁尔区逝去的光荣?

原载《欧览杂志》2005年第4期

话题:



0

推荐

万惊雷

万惊雷

8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客居德国图宾根,日常四件事:写字、读史、看牛、游水。jinglei_w@hotmail.com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8篇